新浪新闻客户端

1号时评 | 走出内卷泥潭,汽车行业需要抵制“碰瓷式”竞争

1号时评 | 走出内卷泥潭,汽车行业需要抵制“碰瓷式”竞争
2025-08-04 11:10 新浪网 作者 南国今报
百度 香港的岳母总的来说还是尊重市场,基本上市场有什么事情真是亏了也没有人骂太多,偶尔叨叨,但是也不是大问题。

  企业通过产品测试的方式进行自我宣传本来无可厚非,但是如果要“踩一捧一”,通过贬低别人抬高自己,往往无法服众。近日,东风柳汽发布的一份声明在互联网迅速传播,该声明直指理想汽车在其新车i8发布会上播放的碰撞测试视频涉嫌侵权和不正当竞争。此次测试风波还待权威机构裁判,但这种“碰瓷式”的测试宣传,却让我们闻到了“熟悉的配方”——当前汽车行业的无序竞争仍在延续,急需各方持续同向发力,一致抵制这种“碰瓷式”竞争,让“内卷”乱象刹住车。

  网上流传的视频中,理想新车i8与东风柳汽旗下的乘龙卡车正面对撞,卡车驾驶室倾倒、车轮弹起,发生严重损坏。该视频在网上迅速发酵,引发广泛热议,大量网友甚至认为此次测试“违反物理学常识”,更有调侃者提议双方负责人“亲自上阵”进行直播测试。面对汹涌舆情和东风柳汽的维权声明,理想汽车与中国汽研(测试方)均作出回应,但争议仍未能平息。

  近年来,中国汽车行业“内卷式”竞争愈演愈烈,恶性价格战、营销攻讦等已成行业痼疾。国家多部门、行业协会等纷纷介入发声,明确表态将加大对汽车行业“内卷式”竞争乱象的整治力度。可几个月前刚上演的行业价格战余温未冷,东风柳汽如今又在行业内卷的“碰瓷式”测试宣传中“躺枪”,这再度挑动公众神经:当竞争焦点从产品力创新滑向通过有争议的对比打压对手,甚至不惜试探法律与商业伦理边界时,行业健康发展的根基还足够稳固吗?其一,在自身产品测试中,未经同意出现同行业其他品牌,是对同行的不尊重和对行业规则的不敬畏,无助于树立一个有社会责任感、有行业担当的造车新势力企业形象。其二,汽车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也是公众关注度极高的敏感话题,理想汽车的做法可能误导消费者的安全性认知:开理想小汽车能“硬刚”大卡车,不会有大问题。由此遭致各方纷纷质疑,结果适得其反。其三,从行业发展角度看,这种不良竞争行为破坏了行业生态,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,将会引发更多效仿,加剧行业生态恶化。一年前,理想汽车新品MEGA因造型被网友恶搞而深陷舆论漩涡,市场订单深受影响。理想汽车作为曾经的受害者,本应刻骨铭心地体会商誉受损之痛,不想今日反倒成了舆论制造者,加深了行业的内卷困局。

  破解汽车行业内卷困局,共筑市场健康发展生态,已经成为中国汽车行业行稳致远的当务之急。为此,需要企业、监管部门、行业协会以及媒体和消费者等多方协同努力,让公平有序回归价值主流,让良性竞争成为自律自觉。

  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,车企切不可饮鸩止渴。无数案例印证,“内卷式”竞争乱象注定不会有赢家,任何以牺牲同行利益、破坏行业生态为代价的“营销方式”,终将反噬自身品牌形象和市场信任。公平有序的良性竞争,是凭产品性能、质量、技术含量、售后服务等来安身立命,而非靠制造噱头、贩卖焦虑博眼球赢取眼前利益。车企应该回归制造业的本心,把宝贵的精力与资源悉数集中在造好车、造安全的车上,聚焦于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,以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赢得市场认可,而不是让大家消耗在制造话题、应对攻击、澄清谣言上。毕竟,让用户买单的是一台好车,而非有争议的流量话题。

  破解汽车行业内卷急需外部监管的有效引导和强力约束。要以制度为保障,强化法律法规执行与市场监管力度,明确市场竞争边界与底线,对不正当竞争行为,如低于成本价销售、虚假宣传、侵权等,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,提高违法成本,形成有效震慑。值得期待的是,多部门近期的密集表态已释放出强烈的整治信号,相信接下来会有更多具体举措落地,保障产业健康发展。

  破解汽车行业内卷还需要媒体、消费者乃至整个社会形成监督合力。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协调与监督作用,避免企业之间恶性同质化竞争,确保企业遵守行业规范。媒体要坚持客观公正原则,避免被个别企业的营销话术左右,更不能成为不良竞争的传播者或放大者,积极引导社会理性客观看待产业发展的核心利益。值得一提的是,8月1日夜间,东风柳汽紧急发布《致乘龙卡友的一封信》,呼吁115万乘龙卡友“面对网络舆论保持冷静”,表现出企业的理性和克制。消费者也要提升理性认知能力,树立成熟消费观念,始终以产品质量、性能、安全性以及售后服务等作为选择标准,以实际行动抵制不良竞争,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市场环境。

 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,关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、科技创新突破和消费者的民生福祉。破解行业“内卷式”竞争,并非否定竞争本身,而是要清除恶性竞争的顽疾,让竞争回归其应有的积极作用。当然,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,让汽车产业回归健康赛道非一日之功,需要行业每位参与者持续努力,才能推动行业朝着健康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,助力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,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与未来。(来源:柳州1号)
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。
汽车行业碰瓷
权利保护声明页/Notice to Right Holders

举报邮箱:jubao@vip.sina.com

Copyright ? 1996-2025 SINA Corporation

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